首页
搜索 搜索

小船搏大舰——自杀式小艇袭击与防御问题漫谈

观察网     2023-04-26 12:45:47

作者:兰顺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发自:《舰载武器》

2022年10月29日凌晨04:30,乌克兰使用无人机和无人艇对俄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发动了密集突击。据报道,此次乌共出动9架无人机、7艘自主式无人艇,攻击目标不仅是海军主基地的码头,还有在港外停泊锚地担负战斗值班的舰艇。俄国防部确认,9架无人机均被击落,4艘无人艇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外围水道被摧毁,另3架在内部水道被摧毁。俄军称,黑海舰队“伊万·戈卢别茨”号扫雷舰以及尤日纳亚湾的拦阻隔离带受轻伤。不过,从乌克兰公布的无人船自杀攻击的画面来看,俄罗斯海军导弹护卫舰“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应该也受到了攻击。虽然俄方具体损失存在争议,但是乌克兰这次使用的无人艇确实成功突进了俄罗斯军港,此次袭击可谓是海战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也让自杀式小艇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二战中的“海上肉弹”

自杀式小艇并不是新生事务,如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年,日军败相毕露,在对美作战时处处皆居下风,为了扭转战争颓势,日本陆军责成所属第10技术研究所研制轻型“肉迫攻击艇”。第l0技术研究所依陆军开出的规范,以67匹马力汽车发动机为自杀攻击艇的引擎,艇舷装有撞击起爆的撞角引信,以引爆艇内250千克的高爆炸药。首艘“试作肉迫攻击艇”于1944年7月下水,暂定为“8号自杀攻击兵器甲1型”。随后耐波力较好的乙型艇定型,被称为“震洋”艇。

战备的震洋艇共有三型,乙式1号艇全长5.1米,极速26节,续航力91海里。随后考虑车叶绞网不能动弹导致漂流失去战力,后在乙式4号艇下加装切网杆,极速20节,续航力108海里。乙式1号艇和4号艇前后各造了3000艘。第三型震洋艇为双座双发动机指挥艇,艇长5.75米,艇宽1.86米,满载2.1吨,并装有1挺93式13.2毫米重机枪,由艇员兼射手。

按照日军计划,在美军登陆可能性较高的滩岸,将自杀攻击艇分散隐藏在水际的洞库、掩体与村落丛林中,趁敌登陆船团抵达泊地锚泊时,于夜暗中出击,由自杀攻击艇员驾驶自杀攻击艇,瞄准停泊中的敌舰冲撞引爆艇上炸药,以一人换一舰。

当然,一小撮死硬的军国主义者的自杀攻击并不能挽救日本失败的命运。虽然日本陆军宣称震洋艇自杀攻击作战战绩辉煌,共击沉击毁盟军数十艘舰艇。但是依据盟军总部的统计,仅有美军LSM一12这一艘被震洋艇击沉,另有9艘驱逐舰以下的中、小型舰艇受创,但均能自航脱离泊地返修。

小国海军的“制胜法宝”

到了现代,小艇袭击大舰依然时有发生。如2000年10月上旬,美军伯克级驱逐舰“科尔”号于也门亚丁港锚泊加油时,遭到“基地”组织双座橡皮快艇携炸药冲撞舰肿,猛烈的爆炸将军舰炸开一个20~40英尺的大洞,造成舰身损毁及17员官兵阵亡。而除了非政府组织,一些国家则更是将小艇攻击作为重要海军战略之一,而伊朗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众所周知,伊朗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威胁。如何避免阿富汗、伊拉克及利比亚的命运,是伊期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来,伊朗通过调整海军力量指挥部署、发展先进的非对称武器,以及强化战术训练和演习等手段来为未来可能的爆发的冲突做准备。这其中,小艇是伊朗进行非对称作战的重要倚仗。近些年伊斯革命卫队海军不断采购和建造新型舰艇,其中最主要是小型巡逻艇和攻击艇。20世纪90年代,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从中国采购了10艘长约38米的“沪东”级导弹艇,这种导弹艇装备了C802反舰巡航导弹。2000年底,伊朗又从中国采购了C14级导弹艇,这种导弹艇长约14米,艇体为双体船,装备了近程反舰巡航导弹和1座火箭发射器。2006年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又从中国接收了长13.5米,可以携带反舰巡航导弹和鱼雷的MK13级巡逻艇。另外伊朗还自行设计建造了大量的海岸巡逻挺和导弹艇,并向其他国家积极推销,据称这些小艇长7米左右,主要采用玻璃纤维结构,最高航速可达45节,一般装备机枪、无后坐力炮、107毫米火箭炮或水雷,也可装载大批炸药,一旦触发,可重创大型舰船。

而伊朗海上力量,特别是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演习的战术重点是小艇“蜂群”战术。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的小艇非常适合分散机动,它们本来就很难被探测到,也不需要大的码头和深水设施,伊朗绵长的海岸线,数量众多的岛屿、水湾和内陆航道可以为这些小艇提供充足的隐藏空间。有分析认为,作战中这些小艇会部署在狭窄的海运航路上伏击商队以及美军战舰。每次袭击时,革命卫队海军大多会集中3~5艘快艇,在获悉目标行踪后,迅速机动到目标船只航线的前方,坐等其靠近到自己的火力范围,然后从有利的攻击方位上实施打击。在1985年7月,刚刚成立的伊朗革命卫队海军就曾小试身手,通过驾驶快艇俘虏了科威特护卫舰“穆哈拉格”号。

无人技术助力“海上蜂群”

近年来,随着前沿科技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智能无人系统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均高度重视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其中就包括无人水面艇。

无人技术的普及,首先让自杀式小艇得到了升级。如在2017年1月29日,在红海游弋的沙特阿拉伯海军法制“追风”级护卫舰“麦地那”号遭到胡塞部族武装的自杀式无人快艇袭击,2人被炸死,3人受伤。这款自杀式快艇由常见的10米级高速摩托艇改装,采用两台200马力的雅马哈L200A发动机,安装有GPS接收器与自动驾驶仪,可以通过无线电遥控系统直接与驾驶台联动,艇上安装的摄像头可供操作者控制自杀艇冲向目标。

而在此次针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袭击中,乌克兰使用的可能MANTAS T-12无人艇(称为“岸防无人艇”),该艇由美国“海上战术系统”公司研制,华盛顿许诺交付基辅。早在2022年4月13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基尔比就做了上述通报,但拒绝披露无人艇的技术细节。当时哈德逊防务构想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克拉克明确无误地暗示:“向乌克兰提供的无人艇很可能用于实施侦察、监视和搜集情报,以及反水雷作战。但如果乌克兰人开始在上面部署战斗载荷、武器系统,用于攻击俄罗斯的舰艇,我并不感到意外”。

从公布的图片看来,乌克兰无人艇基本没有预留乘员舱的位置,而是通过一具小型的观瞄设备进行观瞄,并及时回传;为了能够保证拍摄到清晰的图片,这一艘艇上还设置了两层防浪板;为了确保速度,无人艇采用了一具喷水推进器,其内部空间则可以用来装填较大量的炸药。有分析指出,鉴于自杀式无人艇航程有限,因此不会是从敖德萨海岸出发,应该是由一艘沿“粮食走廊”行进的船只投放。另据俄媒报道,乌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湾发动袭击时,一架美国“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正在附近中立水域上空飞行,有可能作为中继器支持通信,侦察目标信息,并向地面指挥站传输目标相关照片,视频和其他信息,以协调和支持乌军的突袭行动。

其实,执行自杀式攻击只是无人水面艇能力的一部分,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机动性强、隐蔽性好、活动区域广等特点,因此通过搭载不同的任务模块,无人水面艇可以完成侦察监视、情报搜集、目标打击、扫雷、反潜和毁伤评估等作战任务,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如美国海军就对于无人海上平台情有独钟。美军认为,近年来其他地区大国国力的发展(尤其是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提高),会让美海军造价高昂的大型有人水面舰艇变得相对脆弱。而相比于有人舰艇,无人海上平台的成本更低、可生产和部署的数量更多,同时不会有人员伤亡和身心疲累等问题,非常适合美海军提出的“分布式杀伤理念”。为此2017年美国海军创建了第一个无人潜航器中队,在2019年美海军又组建了第1水面舰艇发展中队。

在具体装备方面,美国提出了“美国先进概念技术演示项目”(ACTD),其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展“斯巴达侦察兵”无人艇的研究。该项目已于2007年完成,并在伊拉克战区进行了试验。“斯巴达侦察兵”无人艇搭载有无人驾驶系统与视距/超视距通信系统,并搭载有电光/红外搜索转塔、高清摄像机、导航雷达、水面搜索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等先进传感器,以及舰炮、反舰导弹及反潜感应器等武器,主要用于执行情报搜集、目标监视、信息侦察、反水雷和海上安防等任务,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此后美国又研制的“海上猎人”无人艇,该艇长40米,重140吨,主船体采用长而窄的船身,由两个较小的支腿船体保持稳定。船舶搭载有声呐与光电传感器,以及近距、远程雷达探测系统与可扩展模块化声呐系统,主要用于执行识别、监测可疑目标,引导火力打击等任务。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也在争相发展自己的无人艇。如以色列海军的“保护者”无人水面艇,该艇的排水量为4吨,外形尺寸为9.5×3.5×4.5米,采用柴油机作动力,喷水推进,航速达到30~50节,利用雷达、GPS和INS导航。该艇装备了小型“台风”稳定武器系统、Toplite光电监视和目标瞄准系统,并且通过使用前视红外、电荷耦合器件、激光测距仪等,具备了昼夜侦察能力。“保护者”为遥控无人航行器,可由岸上或载人舰艇上的指挥员或操作员通过无线电系统操控,其模块化平台设计允许无人艇重新配置,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使命要求,例如海上巡逻、火力打击、反恐、监视和侦察、水雷战和电子战等。

土耳其则自研了ULAQ武装无人艇,该艇由先进的复合材料制成,总长度为11米,最大有效载荷容量为2吨,航程约为400公里,速度65公里/小时,配备了由土耳其洛克斯坦公司(Roketsan)提供的4具CIRIT导弹和2具L-UMTAS反坦克导弹系统。同时ULAQ配备了昼/夜电光(EO)系统,土耳其国家加密通信基础设施和抗干扰GNSS基础设施,被动和主动稳定系统,具有自动矫正能力的伤害控制系统,可增加探测和识别能力的伸缩天线桅杆系统,以及用于跟踪目标的导航和监视雷达系统。据悉,该艇不仅可实现远程遥控操作,而且具备用于军事行动的人工智能和独立主动的高级功能。

不难看出,随着无人水面艇的不断成熟,其在未来海战中的地位也将日渐提高。对此已经有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战术。

(1)单平台视距内突击作战

指在自身视距内,对任务区域目标进行侦察、情报搜集、监视,对目标进行跟踪。具有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的轻小型舰艇可在视距内对目标实施攻击,与敌空中目标进行遭遇战斗,以及在视距内为己方目标实施掩护等。

(2)单平台中继视距外突击作战

指在视距外,单平台轻小型水面舰艇通过卫星、空中直升机、无人机等中继平台接收战场情报和目标信息,引导轻小型舰艇的精确制导武器和非制导武器进行超视距打击;通过卫星中继接收岸基指控中心或群指控中心的指令进入视距外指定区域执行作战任务,以及将自身所获取信息和情报传递给岸基指控中心或群指控中心。

(3)多平台数据中继视距外作战

在视距外,通过卫星、舰载直升机、无人机等中继平台将战场情报和目标信息传递给多平台轻小型水面舰艇群或编队,引导轻小型舰艇群或编队的精确制导武器进行超视距打击,并通过卫星、直升机等中继将多平台所获取的战场信息和情报数据传递给岸基指控中心或群指控中心。

(4)多平台协同作战

指包括轻小型水面舰艇在内的多平台以“群”的形式协同作战。一是多平台有人轻小型水面舰艇与无人轻小型舰艇协同作战,如1艘导弹快艇与数艘水上无人艇协同作战,利用水上无人艇对敌实施侦察、分布式干扰,导弹快艇伺机进行突击。二是1艘或多艘轻小型水面舰艇与大中型水面舰艇协同作战。如水面轻小型水面舰艇对敌实施侦察、先行突击,待取得一定战果后再由大中型舰艇完成后续作战任务;或由大中型舰艇取得制海制空权之后,再由轻小型水面舰艇实施要点攻击等。

(5)多平台、多系统联合作战

指轻小型水面舰艇协同其他水面舰艇、水下潜艇、有人/无人空中飞机、卫星、陆基力量联合进行作战。

多种手段防止“以小换大”

所谓有矛有盾,此次塞瓦斯托波尔被袭,既让无人艇成为了“明星”,也会促使各国加速研发反制手段,以防止自己的大舰被敌方的小艇以一换一。

从被动防御手段来说,各种已经被视为“古董”的水中障碍物、防雷网、防潜网等可能会再次焕发新活力。

同时各种主动防御手段也将被提到更高的高度。

在传统领域,各种军舰的主炮是拦截各种小艇的第一道防线。此类武器射程远、威力大,不论是直接命中还是近失都会对小艇造成巨大破坏,如果结合制导炮弹将更具效果。目前比较常见的有76毫米、127毫米两种口径。如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研制生产的奥托·梅莱拉76毫米舰炮(美国海军命名为Mk75),射速高达每分钟120发,全自动电脑操作机炮,也可以由炮手遥控操作,可作为近距反导弹、空防、打击水面舰艇以及岸轰支援等多元武器使用。Mk45型127毫米舰炮是美国联合防务公司研制的现代化轻量舰炮系统,已成为美国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上的标准装备,在服役期间Mk45型舰炮经历了多次技术改进,发展了Mod0、Mod1、Mod2和Mod4等多种型号,其发射率为20发/分,射程为23千米(对海)和15千米(对空)。

各种小口径速射炮则是中近程反小艇防御的中坚,其中的代表有美国通用电气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生产的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阵”舰炮和BAE系统公司美国分公司研制生产的MK38 Mod2型25毫米“蝮蛇”舰炮。“密集阵”采用模块化结构,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火炮三位一体,其全部作战功能由高速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不需人工操作,反应速度极快。舰炮射速为3000发/分,射程1850米,弹丸初速1100米/秒。MK38 Mod2型舰炮是在MK38 Mod1型舰炮的基础上改装而成,射程为2500米,射速为1800发/分,舰炮采用雷达或光电红外制导,在锁定目标后可自动进行跟踪,集成式电力系统可支持自动和手动两种模式作战。

在贴身距离的防御上,之前大中型军舰并不是过于重视,但美国“科尔”逐舰被自杀小艇炸成重伤后,美军开始将12.7毫米机枪部署到战舰上;而随着亚丁湾护航任务的兴起,为了对抗海盗的小艇,小口径武器上舰成为趋势,各国纷纷将轻重机枪、榴弹发射器等搬上甲板并安装掩体,以弥补火力死角。

另外反蛙人火箭炮在未来或许也能在反小艇作战中发挥一定作用。此类武器实质上是一种小型反潜深弹发射器,以中国CS/AR-1型55毫米反蛙人火箭炮为例,其火控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搜索/攻击蛙人,10联装的火箭弹可以实现单发、组合发射、齐射的方式,最大攻击距离2000米。

在导弹方面,美国为其濒海战斗舰(LCS)配备了垂直发射型“海尔法”导弹的任务模块,该模块发射的“长弓海尔法”采用毫米波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强,可全天候作战,并且可以“发射后不管”;而垂直发射系统装载密度大、几乎没有发射死角、可360度打击;二者在结合后可以用来打击海盗或恐怖分子操纵的小型快艇等高速移动的海上目标。

在2021年12月,驻中东的美军第5舰队下属的第55特遣队在波斯湾进行了反小艇实弹打靶,期间美军还使用了比较少露面的格里芬B小型导弹。格里芬A型是最初开发的无动力制导炸弹版本,采取中段惯性制导加GPS修正,末段激光半主动制导;B型则是在A型基础上发展的有动力版本,它使用发射管发射,采用高抛弹道,俯冲攻击,制导方式仍然和A型相同。格里芬B高空发射最大射程15公里,地面发射最大射程5.5公里。相比于海尔法导弹,格里芬B的尺寸和重量都更小,它长度只有1.1米,直径140毫米,全重只有15.6公斤,战斗部重5.9公斤。美国海军特意为长期在中东执行任务的“旋风”级武装巡逻艇升级了格里芬B导弹,每艘接受升级的“旋风”都在艇体中部加装了两部MK60倾斜发射箱,每个箱子可以携带4枚格里芬B导弹,具备了对付5公里范围内小艇的能力。

英国在2021年完成了“欧洲燕”(Martle)轻型多用途导弹的试射。“欧洲燕”是泰利斯空中防御公司为英国开发的轻型多用途导弹系统,导弹长1.3米,弹径76毫米,翼展260豪米,最大重量13千克,使用半主动激光驾束制导,可以从各种战术平台发射。英国的一架野猫攻击型武装直升机最多可搭载20枚“欧洲燕”导弹,可攻击海上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特别是在换装了红外导引头之后,“欧洲燕”将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在发现集群目标时,直升机可同时发射全部20枚“欧洲燕”导弹,从而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对于军舰近距离防御很有意义。据悉,英国还曾特别在其23型护卫舰的30毫米副炮上加装了5个“欧洲燕”发射筒和对应的观瞄系统,形成一种简易的弹炮合一武器系统,以对抗伊朗的小艇战术。

激光之类的定向能武器也是对抗小艇的有效手段之一。激光武器不用考虑提前量,指哪打哪,特别适合应对高机动目标,而且由全舰电力系统供电,不用考虑带弹量,每发射一次的边际成本比较低,能持续不停地发射,可以有效对抗敌方廉价的“蜂群”攻势。2014年12月,美军“海上激光武器系统”(LaWS)在测试中成功击毁了一架“扫描鹰”无人靶机、一艘小型靶船和一枚RPG火箭弹。在2021年有消息称,隶属太平洋舰队的“阿里·伯克”级驱逐舰“普雷贝尔”号计划配备HELIOS“太阳神”激光武器。据悉“太阳神”既通过发射60千瓦级的高能激光束,对来袭的敌方导弹和无人机予以摧毁或瘫痪,也能通过发射功率较低的激光,以干扰或致盲敌方相关平台上的传感器。同时,由于相对于大中型水面舰艇和其他高性能的电子信息平台和装备,自杀式水面舰艇装备的电子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导航设备较少,往往功率也不大,因此可以积极研究对其实施电子干扰、通信干扰、导航干扰等反制措施。

“矛盾之争”永不落幕

但是客观而言,尽管目前反制自杀式小艇的手段很多,但是在实战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还有待商榷。要有效拦截小艇,尽早发现并准确跟瞄是关键,可小艇不但机动灵活,且其雷达、红外、可见光特征都很小,能在天空比较“干净”的背景下跟踪导弹和飞机的雷达或光电系统,往往在面对隐藏于一堆海面杂波中的小艇时会变成“睁眼瞎”,如果对方乘暗夜、不良天候、复杂海况时发动攻击,情况则就变得更加糟糕。

如在2010年,一艘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俄罗斯军舰查获了一艘满载武器的海盗船,在转移了所有被捕海盗之后,俄军决定对海盗船进行现场“破拆”,一开始俄军舰采用两座100毫米舰炮在较远距离对海盗船进行轰击,可以一番爆炸过后海盗船岿然不动,随着距离的拉进,俄军又决定使用AK-630近防炮进行密集射击,但是前两轮射击均未命中,不是打偏就是打高,直到第三、第四次射击才勉强击中几乎原地不动的海盗船。而美军在一次演习中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面对在风浪中不断机动的模拟自杀小艇,美军“密集阵”共开火4次以上,在近两分钟的扫射里,“密集阵”的炮弹几乎没有命中过小艇一次,可想而知,如果这是在实战中,恐怕美军舰已经被小艇撞击成功了。

个人认为,舰载武装直升机或无人机是反小艇的一个很好选择。小艇的防空能力一般非常低,而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行动隐蔽、速度更快,携带有各种类反舰导弹和航空机炮,可以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关键的地点,是轻小型水面舰艇天敌。不过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此次乌军公布的袭击塞瓦斯托波尔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俄军直升机用机枪猛烈扫射冲锋小艇,子弹在海面不断溅起水花,但始终无法命中。而在不断的对抗中,使用小艇的一方也会对小艇进行升级,如在要害部位增设装甲以抵御小口径武器、融合半潜船或地效翼飞行器等技术,使小艇变得更难防御。因此,小艇与反小艇袭击将成为未来海战的重要课题。

X 关闭

华南医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