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叙利亚,国际救援为何难以抵达?
来源:上观新闻
(资料图)
距离土叙地震发生一个多月后,在叙利亚筹集募捐的华人尹椿(化名)发现距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募捐一批移动厕所给安置点的叙利亚人阻碍重重。
事情要从2月14日说起,当时在国内志愿者和叙利亚华人自发组织的线上募捐群里,尹椿留下了一段背景嘈杂的语音:“和当地政府的人商量下来,现在最紧张的是洗澡和上厕所的地方……”
很快,群里有人追问“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移动厕所,那里能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吗?”还有人发来了几千元一个的移动厕所和淋浴间装置图片。尹椿立即回道:“不用这么豪华,只要那种简易的房子,淋浴和如厕一体……”
叙利亚震后的一个多月里,关于“灾后的叙利亚人究竟最需要的是什么”,尹椿所在的这个募捐群里,每隔几天就会展开一次激烈的争论。
这种艰难,并不仅限于尹椿这个民间捐赠团队。2月中旬,叙利亚驻华大使馆就在中国多个城市发起募捐倡议。虽然物资筹集速度很快,运输推进却不轻松。直到3月22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捐赠的30个集装箱物资才正式通过海运发往叙利亚,预计4月到达叙利亚拉塔基亚港。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和叙利亚西部和北部的两场大地震。对于叙利亚这个经历了战乱、单边制裁等多重摧毁的国家,如今又叠加了自然灾害的重创。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际救援如何克服信息干扰,有效抵达叙利亚,成为了摆在每个救援队面前的最现实问题。
国际救援的困境和破局尝试,在震后的叙利亚不断上演着。
蓝豹救援队在搬运救灾物资。华明摄
震后一周,安置点不需要食物和衣服了?
2月中旬,尹椿和朋友以及红星月会工作人员一行10人4辆货车,前往阿勒颇、拉塔基亚灾区。他们的车队满载着在首都大马士革筹集的物资,其中大部分是御寒衣物、速食罐头和干粮。
在震中附近的拉塔基亚一所学校安置点,安置点工作人员向尹椿他们表示谢意时,也无奈地说:“现在有源源不断的东西送过来,这里已经不需要食物和衣物了,要捐就捐实际点的。”
“那缺什么?”尹椿追问安置点的工作人员。
“缺的是上厕所和淋浴的地方。”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安置点能容纳50多个家庭200多人。学校原有的厕所无法满足灾民们的使用需求,也没有淋浴设备,大家只能拿着脸盆接水擦拭身体,长此以往可能引起传染病。
同时,对方提出了另一个需求:许多安置点还缺发电和照明设备,叙利亚灾后安置点大多设在学校和体育场馆,按照惯例晚上会停止供电。战后叙利亚的电力资源本就紧缺,每天通电时间不超过4小时,无法应对安置点灾民的用电需求。
眼前的一切,和尹椿在几百公里外的大马士革得到的讯息大相径庭。在本地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尹椿看到的是地震后成群流离失所的人坐在台阶上,灾民们排着队领取救济粮……但他看到的真实画面却是,安置点门口一辆辆满载着赈济用品、排着队进入的货车,车身上贴着各个公益机构和救援队标识,安置点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卸货;在安置点外,很多当地人的房屋被地震震坏了,但并不是无家可归,他们白天三五成群坐在家外的大街旁,神色平静,晚上回家中睡觉。
他又回想起了去灾区的一路上,政府开设的数量众多的食品供给站还开着,这意味着政府给民众的日常主食供给没有断。尹椿来叙利亚经商将近4年,还和一位当地姑娘结婚生子,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但这次他和朋友们还是误判了救灾需求。
震后叙利亚的房屋。华明摄
同一时间,身在叙利亚灾区的中国蓝豹救援队南京籍队员、信息组负责人华明也听到了当地救灾点的人对“救灾的食物、衣物太多”的抱怨,但他对这种表态存疑。